在门窗行业,低价恶性竞争问题一直十分严重。为了维系客户、保证有生意可做,一些企业不惜以“保本、亏本、垫资”姿态卖货,加重了门窗企业的倒闭风险。
门窗属于门槛较低的行业,又主要集中于低端产品,导致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在型材等成本居高不下甚至不断上涨的情形下,门窗企业纷纷以低价换市场,因此出现“价不抵料”的结果,最后许多门窗厂家只能偷工减料,提供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最终也就不得不卖到了“白菜价”。
我们常常听很多门窗企业说利润太低,说到底都是低价竞争惹的祸。其实大多数用户还是特别明智的,同样的东西,那么低廉的价格,除了质量不可靠,还会有什么原因?
价格问题本质上就是行业自律问题。而像武汉门窗协会、武汉市建筑行业联席会等等行业协会也都在积极整治,监督行业产品质量,把那些恶性压价的企业剔除。另外,也可以举办一系列企业评优活动,比如质量评定、技术评定、信用评定、技术职称评定等等。而企业面对竞争与其降价减少利润还不如在服务和自己信誉度等方面下足功夫。
价格战曾成就中国商业发展,但现在正对中国商业形成负面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战曾经很好的成就了中国商业发展,由于全球产业大转移,中国承接了制造业的第四次大转移(第一次从欧洲转向美国;第二次从美国转向日本;第三次从日本转向亚洲四小龙;第四次转移到中国),当时,由于巨大的人口红利,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优惠的政策支持,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在中国制造逐渐走向全球制造中心的同时,不断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中国的商业也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本土市场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开放之初,国人收入普遍较低,低廉价格的产品不仅在国际上有着巨大市场,在国内也有着巨大市场),并崛起了一批知名企业。
但是今天,随着竞争的升级、消费的升级,中国原有的价格模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要求,更对中国企业的商业竞争形成冲击。
作为技术和品牌优势相对缺乏的中国企业,采用一定的价格战,对于市场竞争力有一定帮助,但是过度的价格战,将会对中国的上下游产业形成致命冲击。
一分钱、一分货,过度的价格战,必然影响质量,影响上游的产品质量,过度的价格战,企业缺乏好的效益,必然对上面环节进行进一步挤压,这种挤压会导致上游环节收益进一步下滑,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难以有优质的质量,会引发各种问题。国内目前很多产品质量问题,除了监管力度、职业自觉性缺乏问题外,也与这种价格战引发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过度的价格战引发某些环节的偷工减料,影响质量问题。
不否认在制造环节,存在洗牌、升级、淘汰的情况,但是过度的价格战,同样也给上游生产厂家造成了致命的冲击,作为微笑曲线中,本就是收益最低的一个环节,所获得的利润远小于掌握技术、和掌握营销推广、品牌运作的企业,而过度的价格战,下游厂家在过度降低价格的同时,也会把价格的压力,转嫁到上游生产环节,进一步压低上游制造企业的收益,让上游企业不堪压力。
过度的价格战,所影响的不仅是产品质量、生产制造企业的收益,同样,对下游品牌企业形成负面影响,过度价格战的结果,就是品牌企业的收益同样很低,而收益低的结果,就是在技术研发上投入的费用较低,而技术研发想要获得优势,往往意味着巨额资金的投入,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入,没有这些,很难。
被称为国内技术派代表,也是目前最成功的国际化企业华为,它的成功就与其一直巨大的技术研发投入有很大关系,2014年华为研发投入408亿元、2015年华为研发投入500亿元,过去十年研发累积投入1900亿元,这巨大的研发投入,为华为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的一路攻城略地发挥了巨大作用。
正如任正非所说“低价格、低质量、低成本,会摧毁我们未来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必须有合理的盈利,才会去持续投资研发。没有适当的利润积累,把利润打这么低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战略上破坏这个产品”
因此,过度的价格战将会产品质量,影响口碑和市场,对长期形成不利影响,同时对中国的制造业形成冲击,更为致命的是,对于企业而言,低利润导致低的研发投入,意味着技术上无法占据未来的优势,如任正非所说,将会摧毁未来的战略竞争力,对中国商业的未来是致命的。
目前,全球产业的第五次大转移已经是一种趋势,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打折,一方面,部分领域中国的生产成本已经与发达国家(美国等)持平,生产的竞争优势不在,另一方面,东南亚、以及非洲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已经远低于中国,例如越南的劳动成本甚至达到中国的四分之一,导致生产制造环节外流越来越明显,一些跨国公司,如阿迪达斯等,已经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东南亚,而且,这种现象未来不会减弱,只会越来越明显。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制造业继续升级,过去那种依靠劳动力成本、人口红利优势的低端产业转移无法避免,中国要努力制造业的附加值,把握住高附加值的生产制造。
第二个致命冲击—消费者在升级,中国泛中产阶级在兴起
中国的消费者在升级,中国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那种整体收入和消费能力都比低的状态,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更是比以前大幅提升,中国人甚至在2017年购买了全球56%的奢侈品,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5亿次,境外消费超过1.4万亿,中国人成为了国外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甚至一些商场都专门推出了针对中国消费者的政策、甚至专门服务的导购。
这些都说明,中国的消费不再是过去的消费状态,已经有了很大的升级,中国的泛中产阶级正在兴起。
面对这个冲击,如果中国的企业不提升产品和品牌的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将会失去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海外采购消费力证明了中国不是缺乏消费力,而是“中国的产品没有满足中国消费者成长、提升的需求”,如果不能提升,将会失去中国市场,倘若不能推出优质、有竞争力的产品,就如如任正非所说,将失去未来战略竞争力。
最近,频繁提及的“供给侧”调整,强化在供给侧发力,也正是针对这一趋势做出的高瞻远瞩的对策,工信部今年将在供给侧改革发力,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线,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促进轻工、纺织、食品、医药、智能硬件等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企业要升级,从价格战升级成为价值战否则将失去未来
在一个变化的时代,不进则退,商业竞争同样如此,企业要学会与时俱进的调整,适应时代的变化。否则,将失去未来。
面对内外竞争变化,特别是不可避免的全球产业第五次转移冲击,中国企业要努力提升竞争力,从价格战升级到价值战,否则将失去未来!
在制造业环节,减少过去那种依靠劳动力成本、低附加值竞争产业,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从低技术含量升级到高技术含量——非一般企业短期内难以提升的竞争力,从而让制造环节依然保持竞争力,占据中高端竞争环节。
而品牌运营企业同样如此,提升自己的产品力和品牌力,从价格战升级到技术战、品牌战,当价格优势失去后,凭借技术和品牌依然拥有优势、占据市场。
在前三次产业转移中,第一次转移的美国、第二次转移的日本、第三次转移的韩国,正式通过这种升级,在产业转移后,凭借升级后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依然在市场上占据优势,通过先进的技术和领先的品牌优势,在转移生产制造环节后,依然保有优势。中国也必须完成这种升级!
无论时代怎么变,产品力、品牌力都是竞争的核心,而过度的价格战是很难在这些方面构建长期的优势,失去未来!企业一定要尽快完成转型,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构建自己的优势!否则危机越来越严重!
来看一个集体加价的案例:
以陶瓷企业为例:因环保整治导致的开工不足,产能极速消减;因矿山整治,陶瓷原料涨价;因921限超令,陶瓷运费上涨;各种大环境影响,提价已是必然。3月23日,高安市陶瓷行业协会针对以上陶瓷行业的困境,专门发布《关于“缓解企业生存压力,统一上调产品价格”》的倡议,产区陶瓷企业积极响应。4月1日起,参加此次调价倡议的企业产品价格在现有基础上统一上调5%-10%。而这是开年之后产区第三次提价。市场需求决定了产品价格回暖。厂家的良性发展,对于经销商而言也是一份保障,厂家涨价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好事。
同样是面临企业困境,不同的价格战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是
无利可图,甚至性命不保!一个是各方受益,共同发展!
打价格战犹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低价竞争受伤吃亏的最终还是企业自身,无经济效益甚至亏本经营,这样的经营模式持续不了多久,而且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企业也丧失了从产品开发、工艺创新等方面提升的能力,其发展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到头来会发现这是条死胡同,只能造成恶性循环,自取灭亡。
不管什么样的产品,总有更低价格的产品出现。不管下游的用户给出的价格有多低,总有人会接单。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价格根本无法保证利润率,如果他们能做,那也肯定是在原材料和工艺上偷工减料了。”长此以往,行业的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威胁,中国制造的影响力一定会下降。
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低价换来的只能是劣质产品。恶性低价竞争不仅扰乱各行各业的行业秩序,更是侵犯了客户的切身利益,不考虑实际的性价比,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切身利益。